首页>工作之窗>理论研讨

“望闻问切”破解基层监督薄弱问题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8-10-11

  医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这是中医诊治病人要遵循的法则。实践证明,抓好基层监督薄弱问题,也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望闻问切”,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对基层的政治生态把脉会诊,查找“病源”,进而对症下药开出良方。

  善于“望”,沉入基层察民情。纪检监察干部要拉长耳朵、瞪大眼睛,充分发挥好监督检查的作用,把发现问题作为出发点,把推动和解决问题作为落脚点。善用“望远镜”,从基层乡镇、村(社区)典型案例、重大事件、群众诉求中查找问题;活用“放大镜”,找准找实损害群众利益的“四风”问题;常用“显微镜”,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深挖细查涉黑涉恶背后的腐败问题;精用“透视镜”,将充当“保护伞”的村霸和两面人、两面派清理出来,加大对问题根源形成的规律性研究,找到“病源”,为整治基层政治生态开方下药奠定基础。

  勤于“闻”,倾听民声集民意。干部作风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做好基层监督工作必须时刻聚焦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不定路线打破“套路”,不听汇报直奔基层,面对面、心贴心地向群众了解真实情况。紧盯政策落实的最末梢,不回避困难和矛盾,重点深入到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通过走家入户聊家常、讲政策、说时事、话发展,及时收集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让纪检监察干部成为保持基层党组织健康肌体的“私人医生”,让“群众的口碑”成为检验纪检监察干部作风的标尺。

  主动“问”,问需于民查民忧。“访民意才能察民情,顺民意才能得民心。”畅通联系群众的渠道,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通过查台账、问情况、看落实,严查乡村两级干部工作状态,详细了解掌握干部作风问题和履职担当情况,询问“病历病史”,正确分析研判基层政治生态环境。做到“三必问”,问县市领导:宏观掌握基层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听取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政法分管领导对本地政治生态的总体评价和分析研判,做到心中有数;问乡镇、驻村干部:听取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包联领导、村第一书记、综治干部、驻村干部对辖区内突出问题的分析研判,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问基层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情关心群众诉求,核深核细不落实的事和不落实的人。

  认真“切”,把脉开药赢民心。找准了基层监督薄弱的“症结”后,就要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强筋健骨”的药效使基层监督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深入人心。对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纪检监察干部要坚决“亮剑”。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到“五必处”:对于轻微违纪,对群众诉求不重视,底数不清,困难解决不及时,解释工作滞后的一些干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干部作风不实、不担当不作为、履职尽责不到位的,以函询、约谈的形式,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自身错误;对拒不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及部署,造成严重后果的干部,给予党纪、政务处分;对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形象的干部,对其进行党纪重处分和职务调整;对一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动摇、态度暧昧、知情不报、置身事外,甚至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充当两面人、两面派的干部,坚决予以立案审查。

  通过“望闻问切”,能让纪检监察干部打开监督的“天眼”,真正做到基层监督工作“全覆盖、无死角、零盲区”,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让基层群众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增强获得感。(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