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首页>工作之窗>理论研讨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24-06-18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下称座谈会)时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

  目标是奋斗方向,问题是时代声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我们党在各项改革实践中始终秉持的重要工作方法。围绕如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校(院)长黄凯南。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

  记者:如何理解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黄凯南:目标导向以满足实现目标为前提,倒推资源配置、时间分配,再链接战略战术、方法手段。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刻变革,各项改革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顶层设计必须坚持目标引领。目标是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涉及改革的方向、立场和原则,对该不该改、能不能改等根本性问题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坚持目标导向是全面深化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正确道路推进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目标导向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不偏轨、不折腾,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确立,以及在总目标统领下各领域改革目标的确定,把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起来,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目标导向,我们能够以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合理布局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在改革理论、政策和实践上实现一系列重大突破。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中央在部署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论是制定方案,还是部署推动、督促落实,都把切实解决问题作为目标指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全局性和战略性,仅仅依靠基层探索无法解决,需要在基层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极大提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性、针对性,最大程度地保证了改革的方向与成效。

  坚持目标导向和坚持问题导向是辩证统一的。目标导向强调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对行动战略、策略和步骤等进行有效安排,是从未来倒推到现在;问题导向强调对当前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和解决。实现目标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实现目标的过程。目标导向更具有战略性和方向性,问题导向更具有战术性和针对性。强化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就能够避免陷入局部主义和事务主义,一些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重大问题就不会被忽视。同样,强化问题意识,目标导向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和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将更多的精力、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堵点难点上。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是改革的鲜明特征,也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上提出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正是指引我们必须锚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紧盯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层次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矛盾问题,着力破解这些问题,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记者: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如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推进改革的?

  黄凯南: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目标引领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在破解经济发展一系列全局性、战略性难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例如,针对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问题,在2014年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面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库存较高以及宏观债务水平上升等问题,在2015年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采取“三去一降一补”措施解决供给侧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2018年提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即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面对国民经济循环中存在堵点难点,在2020年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需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其内在要求,2020年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1年和2022年分别出台《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记者: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当如何更好坚持目标导向?

  黄凯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这一总目标,后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三个分阶段目标,体现了目标任务与方法步骤相统一的方法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深刻表明,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不论怎么改革,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锚定这个总目标,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不断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既包含各国现代化追求的共同目标,更包含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与本质要求,决定了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任务、所要解决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大胆探索,通过改革创新来推动事业发展,决不能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要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而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改革目标要与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相契合,改革动力要来自广大人民群众,改革成效必须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检验。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秩序与活力的有机融合和辩证统一。

  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

  记者: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作出部署。奋进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当着重破解哪些问题?

  黄凯南:要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作为推进改革的先导和关键,是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首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政党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探索优化方法路径,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为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把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统一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坚决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坚决抵制将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经济的错误观念,坚决纠正将市场与政府完全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另一方面,要在解决实践问题中深化理论创新,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要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弊端。一是着力破解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主体功能区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增强区域发展政策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二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机制,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党领导国有企业的制度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破除制约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治理和外部环境障碍,确保民营企业享有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快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坚定走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三是着力破除制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障碍。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保障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要注重解决民生领域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上要求,注重从就业、增收、入学、就医、住房、办事、托幼养老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等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要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制度、创业带动就业保障制度,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发挥市场供给灵活性优势,在教育、医疗、住房、托幼养老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领域提供精准的基本公共服务。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提升能力本领。首先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时刻牢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能力。要切实增强目标意识,各部门各地区都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国一盘棋思想,自觉把本地区本部门发展目标与国家发展的总目标主动对接、主动对标对表,使各项工作紧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目标任务来展开。要科学制定实施举措,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把发展机遇研判准,把困难挑战分析透,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推出一批政策和改革举措,把党中央改革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同时,提高精准发现问题、科学分析问题、着力解决问题的本领。要克服主观主义,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注重细节又不被细节遮掩,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问题的表象中归纳整理问题的本质特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研判问题发展的趋势与规律。既要从思想上勇于正视矛盾、敢于面对问题,更要从行动上不怕触及矛盾、善于化解问题,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做勇于斗争的战士,积极破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各种难题。(郝思斯)

Copyright www.sdj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纪委监委版权所有网站首页网站声明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911号鲁ICP备05019079号-2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