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动态>信访工作

东港区创新三户两电话一信箱 信访举报实现预测预警预防

来源:SRC-2147472716发布时间:2009-03-23

去年以来,东港区纪委监察局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立足驻地区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健全信访网络,拓展源头举报,畅通受理渠道,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好群众反映的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针对驻地区信访举报密度大的特点,在全区创新推行“三个民情联系户”、“公开两部电话”和“一个举报信箱”,实现了源头预防、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就地化解,解决了大水走细管、举报渠道狭窄拥挤的问题,实现了预测预警预防,极大地减少了来人来访和越级访,2008年,区纪委共受理群众来信51件(次),同比下降67.3%;电话举报(包括12388专线)28件(次),比2007年增加22件(次);来人来访34件(次),同比下降48.9%。
一、适应新形势创新“民情联系户”,基层党员干部得到直接监督,农村矛盾纠纷超前化解。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商用地、合同纠纷、邻里矛盾、农村党员干部行为不规范等问题越来越多,而对问题的发现和化解不及时导致问题升级到群访集访越级上访时有发生,针对新情况、新特点,区纪委结合全区实际,围绕及时化解社会基层矛盾,创新举措健全网络,在全区农村推行“民情联系户”制度,“民情联系户”主要做法是:每个村由党员和村民代表从“党员户”、“致富带头户”、“普通户”三个层面各推选1个“民情联系户”,条件是能关注群众实际问题,热心为群众无偿服务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党员干部、调解邻里矛盾纠纷;“联系民情”的措施是:双向联系、岗前培训、工作记录、实绩考核、补贴激励。一是各镇街道详细登录“联系户”的电话,同时将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党总支书记、包村干部联系电话和工作职责编成联系卡发放到“三户”,确保联系畅通;二是全区各镇街道对“联系户”进行一次政策理论和矛盾调处的岗前培训,然后每半年培训调度一次;三是统一印发民情民意登记本,由“联系户”对群众反映问题进行记录;四是对“联系户”在监督党员干部、调解纠纷等方面半年考核一次,年终评出“十佳民情联系户”,给予100-1000元的补贴奖励。一年来,全区1415名“联系户”向村、镇、区三级提供建议信息3000余条,超前化解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矛盾纠纷1341件。 2008年,全区10个镇街道评选“十佳民情联系户”100户,考核兑现补贴奖励5万余元。
“民情联系户”制度,建立了一支反映社情民意、沟通和联系群众的桥梁,完善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涵盖区、镇、村、户四级信访举报工作网络,牢牢地把握了新形势下的信访举报工作主动权,信访举报工作增加了新队伍、出现了新作为,呈现出新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信访工作“办法老套”的问题。从一年来的运行情况看,“民情联系户”很好地发挥了“四大员”作用,从源头上减少了“四类访”:一是政策宣传员。发挥置身于群众优势,向群众随时随地宣传、解释新政策新规定,避免了农村群众的“盲目访”;二是信息联络员。把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所在村和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减少了越级“民事访”; 三是调解员。调解邻居之间的纠纷摩擦,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升级的“矛盾纠纷访”。四是监督员。按照《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范》要求,监督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农村党员干部有了身边的直接监督,“土皇帝式”的村干部没有了,我行我素的作风少了,农村党员干部更加自我约束,自我规范,村干部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开个会研究一下再说”,讲民主走程序重公开成为农村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遵守的行为规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举报访”。
二、找准症结公开“两部电话”, 便捷通畅群众举报,来信来访减半成。区纪委围绕解决基层群众政策咨询有处问,出现矛盾纠纷有处找,意见建议有地方提,看不惯的现象有处说,发现党员干部有问题方便举报,于2008年3月公开全区各级领导干部的联系电话和12388纪检监察举报热线两部电话。各级领导干部的电话实行三级公开:全区2000多名农村两委成员电话在村务公开栏公开,200多名镇街道班子成员和站所长电话通过便民服务卡向辖区群众公开,142名区级领导和区直部门单位一把手电话通过《新东港》等报刊向社会公布,有问题、有建议、有举报通过电话直接联系;通过三级干部电话公开,实现了“举报有电话、有事有人办、有问有人答”。为确保电话畅通和公开效果,区纪委配套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出台了《关于对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公开电话实行监督管理的规定》,明确要求公开电话不准随便换号、停机,解答咨询要耐心细致,接听举报问题不得推诿;明确规定对电话不通、接听问题不处理或不及时处理的进行责任追究;公开电话制度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是对信访举报实现了多渠道分流化解,信访举报局面大为好转。一年来,全区各级领导干部接听群众电话2.2万余个,其中解疑释惑类的2.1万个,意见建议4000余个,化解纠纷矛盾2000余起;而同期到区纪委来人来访同比下降48.9%;二是便于各级单位“一把手”把握总体工作情况,随时了解各自工作的薄弱环节、不规范不到位的地方并立即安排整改,促进了机关作风的有效转变和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通过电话联系,进一步沟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三、“一个信箱”扭转了机关作风,缓解来信举报问题。领导干部电话公开制度,打通了与农村基层群众和干部职工零距离联系通道,一般面上的问题能得到及时反映解决;但涉及机关干部、党员领导干部的问题,在本单位本辖区碍于情面,一定程度上存在不愿电话举报、无法电话举报的问题,最终集聚到纪检监察机关,形成了大密度越级信访态势。面对这一问题,区纪委结合信访突出问题集中排查化解工作,果断推出“一把手”信箱:镇街道设立“书记信箱”,区直部门挂出“局长信箱”,有条件的在网上设立举报信箱;凡不便电话举报的,都可匿名或署名写信举报;调查处理后及时反馈举报人,匿名无法反馈的,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尽最大可能的让匿名举报人了解调查情况。“书记信箱”、“局长信箱”具体由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管理,一周开箱一次;信件由“一把手”阅批,根据班子成员分工具体负责调查处理和反馈通报;各镇街道各单位部门因职权范围不能处理或有重要线索的报区纪委,由区纪委安排协调处理。信箱的设立,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增加了一道调处化解防线,使大量的信访问题解决在基层、消化在各单位各部门;同时又为机关干部戴上了紧箍咒,实现了相互之间对工作、作风的监督,促进了机关作风向着为民、务实、清廉的进一步好转,浓缩了因机关作风问题引发的信访“举报源”。2008年,“书记信箱”、“局长信箱”共受理举报信件86余件(上报区纪委5件),占区纪委监察局受理来信总量的32.4%,其中匿名反映问题的举报信51件,实名举报25件,各级各部门及时调查通报反馈率达100%;而同期到区纪委反映镇街道党政机关和区直部门单位党员干部的举报信8件(包括上报的5件),仅占8.7%。
四、充分利用“三户两电话一信箱”,做到预测预警预防。区纪委通过“三户两电话一信箱”,更直接更有效地进行信访矛盾排查,实现预测预警预防。各镇街道各单位每月5日前将上月民情联系户、举报电话、信箱反映的问题根据举报内容、性质分类汇总上报区纪委,各镇街道各单位内部处理化解的,连同处理情况一并上报;需区纪委协调调查处理的,连同提出的建议一并上报;区纪委根据上报情况综合分析、预测,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和建议,形成《信访情况分析》下发各单位各部门,指导全区各级超前做好多发、易发领域的信访举报工作;制定下发意见进行有效规范,避免集中爆发大面积信访举报。2008年3月,根据民情联系户、举报电话、信箱反映农村党员干部作风问题较多、村干部日常工作随意性大的问题,区纪委制定印发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了农村干部“六要六不要”、党员日常行为“十要十不要”、干部日常行为“十带头十不准”,并从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干部教育管理、议事决策、资源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村务监督、廉洁自律等10个方面做出具体规定,规范基层党员干部行为;随后区纪委组织了6次直接到村的明查暗访,促进了《规范》的落实和农村党员干部作风转变,有效地减少了由此引发的信访举报。
近几年城中村、沿海村为适应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组建了各种形式的村办企业,对加快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民情联系户、举报电话、信箱综合反映情况来看,不少村(社区)为了谋求使用资金方便,置村财镇管等制度于不顾,利用村办企业隐匿收支,设立账外账,致使民主理财小组不能理、主管部门管不到、审计部门审不着,导致部分集体资金游离于各项监管之外,为违规违纪使用集体资金提供了方便。同时,由于村级企业管理不够规范,集体资金放置其中,极易造成资金风险和产生分配不公,引起了群众的疑虑与不满,这些问题已开始诱发信访举报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区纪委洞察了这一现象并及时组织了对51个城中村的调查,调查发现这种少数现象虽然在全区数量不多,但在城中村和沿海经济发达村中有一定的代表性,资金、资源和资产的“三资”问题已经开始成为影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对集中区”。为此,区纪委把“三资”问题视为现阶段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源头和根本,把“三资”的清理清查、规范管理、责任追究放在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及时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村级集体资金管理严格禁止利用村办企业隐匿收支规避监管的通知》、《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清理清查工作方案》和《关于对违反村级财务管理规定进行责任追究的实施办法》,从源头上控住,在治理中抓严,在规范中管好,不留死角,不漏盲区,及时坚决铲除诱发基层腐败的“土壤”,搬掉引发违规违纪的“温床”,保证了农村党员干部在“三资”领域少出问题、不出问题,2008年全区“三资”领域的信访举报同比下降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