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在线>评论集萃

公家物件总宜珍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9-07-19

  ●“家人皆节俭,则一家齐;国人皆节俭,则一国安。”党员干部应带头树立“公家物件总宜珍”的理念,时时处处做到“公物不得入私门”,通过以身作则,带动引导群众爱惜公物、公私分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924年,徐特立在长沙办女子师范学校时,对学校的财物十分爱惜,就连一些老师用过一扔的残余粉笔也不浪费,常常捡起来再用。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教育师生:“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政事万端,惟守公而已。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若撷取与公私相关的经史,不难发现爱惜公物是传承文明印迹的一个重要内容。为官境界、人品道德等,都在珍爱公物的理念中得到彰显。如,唐代官员萧仿,家人生病需要乌梅入药,随从到公厨中取之,萧仿知而命还,促买于市。东晋名将陶侃在造船时候,对剩下的木屑竹头都要求下属登记保管起来。这样在下雪的时候,木屑便能布地防滑。多少先贤,都是官物必惜,不取毫厘之微;粒米必珍,定能以备急需。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部中国共产党史,不仅记载了无数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也铭刻着他们居身节俭、爱惜公物的事迹。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对党的经费的使用极为严格,即使家里因为无钱买煤取暖而寒如冰窖,也决不动用一点儿公款买煤。茅盾担任文化部长期间,节俭用纸,把《〈夜读偶记〉的后记》等重要文章的原稿写在废旧不堪、发黄变脆的讲义纸背面……回望来路,这种克勤克俭、惜用公物、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作风,也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重要因素。

  公物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是劳动人民的共同财富。泱泱中华能有今天的面貌,无不是靠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累积起来的。但“众人的孩子无人疼”,不爱惜公物的情况也是历来就有的。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常常忘了公物姓公的属性,用公物、花公款习惯大手大脚。例如,有的对个人财物“敝帚自珍”,对公家物件却“千金不惜”;有的善揩公家油,偷“公”拣“料”,化“公”为“私”。殊不知,抔土之移可倾山,再大的基业也架不住千人糟蹋、万人浪费。

  “家人皆节俭,则一家齐;国人皆节俭,则一国安。”党员干部应带头树立“公家物件总宜珍”的理念,时时处处做到“公物不得入私门”,通过以身作则,带动引导群众爱惜公物、公私分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郝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