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首页>工作之窗>理论研讨

让年轻干部守住守牢拒腐防变防线

来源:学习时报发布时间:2024-09-24

  年轻干部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近年来,大批年轻干部在组织培养下成长为生力军,但极个别干部刚成为单位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就陷入贪腐,令人扼腕叹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拒腐防变,既要靠年轻干部严格自律,还要靠组织上严格教育管理。”通过加强纪律建设,推动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命题。

  加强纪律教育,解决“淡薄漠视”的问题。有的年轻干部之所以违纪违法,一个重要原因是对纪律不上心、不了解、不掌握,界限不分、缺乏敬畏。党中央部署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就是让干部从“学”入手,知纪、明纪、守纪,使纪律成为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坚持纪律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把理想信念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等列入年轻干部教育培训必选课程,让纪律教育具象生动、深入人心。坚持正向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选取近年来查处的年轻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专题制作警示教育片和忏悔录,以案中人现身说法、办案人剖析等形式,深刻揭示其堕落轨迹和心路历程,用身边人身边事警醒年轻干部。坚持“守底线”与“划红线”相结合,改变以往仅选取严重违纪违法案例的局限,分类梳理“四种形态”典型案例,反向倒推纪律界限,标注是与非、罪与非罪的临界点,让干部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必须做、哪些事绝不能做,为规范言行举止划清“四道防线”。

  从严管理监督,解决“堤溃蚁孔”的问题。干部出问题,组织失教失管失察的责任不可推卸。如果平时加强管理,对问题苗头及时发现、及时提醒,干部就会少犯错误;相反,对问题视而不见,放任“小错不改”,最终必将害了干部。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都应扛牢责任,把教育管理监督贯穿年轻干部培养全过程,让干部管住小节、守住大节。注重抓早抓小,干部蜕化变质,往往是从吃喝玩乐等“小事小节”起步的。坚持立足“早”、盯住“小”,在问题萌芽之初及时谈心谈话、提醒告诫,在民主生活会上红红脸、出出汗,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的问题看似小小不然,但廉政风险潜藏其中,尤其是对接受宴请、收受礼品等“四风”问题,要露头就打、绝不姑息,防止由风及腐、从吃吃喝喝演变为权钱交易。做实日常监督,监督是最大的关心和爱护。年轻干部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更要全时监督、细化监督,将监督触角向“八小时之外”和线上延伸,防止出现死角和真空。紧盯权力集中的关键岗位,紧盯选拔任用、晋级晋升、评先评优以及结婚、购房等重要节点,常态化开展任前廉政谈话、提醒谈话,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让干部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行使权力。如果年轻干部带病走上领导岗位,势必会使腐败代际传递、加剧滋生蔓延。越是重点选拔、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越要严格要求甚至“吹毛求疵”。坚持零容忍态度,对违纪违法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加大通报曝光力度,决不容许年轻干部在贪腐上豁开口子。加强与审计、财会、信访等部门协同,重点收集违纪违法问题,加大调查处置、抽查核实力度,对顶风违纪的从严从重查处,始终保持震慑力度。

  净化政治生态,解决“随波逐流”的问题。《荀子·劝学》中有名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两句话寓意相通,意指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和风气的影响,对党员、干部来说,这个环境就是政治生态。推动干部拒腐防变,不仅要求其清廉自守、“出淤泥而不染”,还应下大气力把“淤泥”净化为清泉,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年轻干部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很容易被身边人情世故蒙蔽,有的一入职就遇到“官油子”领导,以丑为美、上行下效;有的单位特权现象、圈子文化盛行,年轻干部被裹挟其中“随大流”而不自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立“明规矩”、破“潜规则”,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使年轻干部自觉树牢政治意识、远离低级趣味,同“七个有之”等问题划清界限。持续深化纠治“四风”等歪风邪气,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促使干部端正价值取向,让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等腐朽政治文化没有市场。扎紧织密制度笼子。腐败的产生,一定程度取决于制度是否严密,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有多大。查办案件最能发现制度漏洞,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加强监管,就能有效压缩权力任性行使的空间。激励保护干事创业,年轻干部有冲劲闯劲,遇到困难挫折也容易迷失泄气,组织及时关心帮助,能防止其躺平摆烂、腐化堕落。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把准错与罪的界限,对干部的无心之过和改革偏差该容错就容错,同步做好纠错和防错,做到应惩必惩、应容尽容,为干事创业的干部撑腰壮胆、保驾护航。(田兵兵 潍坊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Copyright www.sdj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纪委监委版权所有网站首页网站声明 鲁公网安备 37010302000911号鲁ICP备05019079号-2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